English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1999-08-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波恩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主题为“21世纪汉语教学”的第6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于12日晚在德国名城汉诺威闭幕。21世纪,汉语将达到其他语言一样的地位,汉字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这次会议传出的最重要信息。

在为期5天的大会上,来自33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围绕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专程与会的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称这次大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认为,有必要加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工作,在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加快语言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他说,中国政府一直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今后将继续作出应尽的贡献。

德国下萨克森州国务秘书赖因哈特博士代表州长欢迎各位代表。他说,在开放政策的框架内,中国设计对外文化政策轮廓的力度越来越大。文化与科学方面的交往,是世界和平与自由得以发展的动力。增进相互了解,特别是学习对方语言,了解对方文化,是克服偏见,消除敌对的最好方法。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柯彼德教授在会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汉语已经成为他同法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同行进行交流的工具。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发展很快,经济、社会、文化、语言变化很大,几年不去中国,就有一种陌生的感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西方市场上的中国产品越来越多,到21世纪,汉字将随着中国产品进入普通人的家庭,汉字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与这种发展前景相比,欧洲的汉语教学现状远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但它迄今仍然只是华人的交流工具。人们对学习英语、法语已经习惯,但对学汉语者,总爱问“你为什么要学汉语?”。柯彼德教授认为,要使汉语达到与其他语言一样的地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从德国情况看,首先要将汉语列入中学的教学大纲,使之成为第二或第三外语。目前德国约有40所中学开设汉语课,但还不是必修课,只是一种业余兴趣。经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努力,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学汉语统一考试标准,今后1—2年内,汉语在德国中学的地位会有所改善。其次是教材问题。德国各大学有几千人学汉语,但目前使用的教材非常不理想,还是北京语言学院在70年代末编写的。内容单调、词汇过时,与中国的现实社会脱节。三是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质量不高。现在的基本方法仍是老师问“这是什么?”学生答“这是钢笔”。这种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汉语感兴趣的德国年轻人越来越多,但许多人在学习1—2年后放弃,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教材和教学方法枯燥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吕必松教授认为,21世纪世界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将出现3个特点:一是汉语教学的规模将大大扩大。随着信息时代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语言交流、跨文化交流急剧增加。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与国外的交流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上述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国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二是学科理论的变化和发展。汉语教学的路子面临改革。对外汉语教学迄今在走英欧语系语言教学的路子。但随着汉语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一路子不符合汉语、汉字的特点。从现在开始,汉语的理论研究要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要探索符合汉语、汉字特点的语言教学路子。三是高新技术的运用。电子技术和多媒体的发展,将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出现全新的变化。这方面要解决好“如何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吕教授认为,针对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可以形成口语和书面语言两套系统。在书面语言方面,可分汉字、阅读和写作3个阶段,从易到难,从笔划少到笔划多。总之,理论研究要推动教学实践,要审视和反思目前的汉语教学路子。“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这句古语,正是对这次会议的最好写照。(本报波恩8月1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